国泰君安国际认为,贝森特罕见跨越职能边界,明确指引美联储应从9月开始降息50个基点,同时建议日本央行加息。这种"美降日升"策略超出市场预期,旨在缓解美国高实际利率压力,防止经济硬着陆。此举将重塑全球利差结构,触发资本流向和汇率重新定价,也挑战了美联储独有的沟通权威,为新一轮金融周期开启埋下伏笔。
贝森特近日的表态在全球金融市场引发强烈反响,其重要性不仅在于幅度的激进,更在于身份的特殊。作为美国财政部长,他罕见地跨越职能边界,对美联储未来政策作出明确指引——从9月开始降息50个基点,并在后续累计下调至少150至175个基点。
他强调“无论什么模型”都得出这一结论,并表示,如果在上次议息前就掌握劳工统计局大幅下修非农就业的消息(5月和6月合计减少25.8万人),6月和7月本可提前降息。这一主张明显超出当前市场隐含预期:美联储目标利率区间目前为4.25%-4.5%,降息150个基点将令中点降至2.88%,而市场押注明年秋季才会触及3%。两年期美债收益率依然在3.68%的高位,凸显落差。
更引人注目的是,贝森特同时建议日本央行应当加息。他认为,美国需要通过快速降息缓解高实际利率对信贷、房地产和中小银行的压力,防止经济硬着陆;而日本在工资增速和通胀预期回升的背景下,加息有助于稳定物价预期和日元汇率。这种“美降日升”的政策错位,将重塑全球利差结构,触发资本流向、汇率波动和资产价格的再定价。
鲍威尔的处境因此更为复杂。通胀黏性、财政赤字、地缘冲击及长端利率期限溢价抬升等因素,共同削弱了单一利率工具对市场的牵引力。在央行沟通锚点松动时,市场会寻找能解释跨资产逻辑的叙事来源,贝森特的框架恰好提供了可操作的全球视角。
由此可能带来一系列连锁反应:美元因利差收窄承压但避险属性犹存;日元在政策正常化预期下有望估值修复但波动加剧;美债曲线陡峭化概率上升;股市、贵金属与大宗商品也会受到不同方向的影响。这场由财政部长发起的“新型前瞻指引”,似乎为新一轮周期的开启埋下了伏笔。
贝森特的最新表态,在金融市场上引发的波澜,不仅在于数字的激进,更在于说话的人是谁。长久以来,塑造利率预期是美联储的专属领域,财政部长往往刻意与货币政策保持距离,以避免模糊职责边界。但这一次,斯科特·贝森特却用近乎“央行式”的精确度,描绘了他心中应有的降息路径——从9月开始,先降50个基点,此后分阶段推进,总幅度至少150至175个基点。“无论什么模型”,贝森特在电视镜头前笃定地说,结论都指向这样一个结果。更具戏剧性的是,他指出,如果美联储在上次决议前就掌握了8月1日公布的非农修正数据——5月和6月的新增就业人数合计下调25.8万——那么6月和7月或许早就已经降息了。
这样的判断,与当下市场的主流定价明显有距离。当前联邦基金利率目标区间在4.25%至4.5%之间,若降息150个基点,中点将降至2.88%,而联邦基金利率期货仅隐含到明年秋天才可能触及3%。两年期美债收益率依然稳定在3.68%的高位,反映出投资者的预期比贝森特的蓝图要保守得多。对于一位财政部长而言,这种超前且明确的表达极为罕见。更出乎意料的是,贝森特还补上一刀,认为日本央行此刻应该加息。
这对组合的表面矛盾背后,其实是同一逻辑链的不同端点。对于美国,他看到的是高实际利率对信用创造、房地产市场以及区域性银行的压力日益加大;即便通胀的黏性尚未完全消退,但增长放缓和融资环境紧缩的滞后效应,正在积累成潜在的硬着陆风险。贝森特的思路是,与其拖到局面恶化,不如果断通过降息释放压力,并利用明确的降息幅度管理预期,减少金融系统的被动去杠杆。
而在日本,他注意到的是另一种风险——工资增速与物价水平多年后终于同步上扬,通胀目标的实现不再依赖外部输入成本,而开始有了内生循环的苗头。如果在这一刻依旧维持超低利率,不仅可能让通胀预期滑向“轻度失控”,也会在全球利差变化中被动承受套息交易的冲击。在贝森特看来,适度加息不只是货币正常化的开端,更是恢复收益率曲线功能、改善日元估值的契机。
这种“美降日升”的策略设想,一旦被市场采纳,会对全球资金流和资产定价带来连锁反应。利差结构的变化将改变资金的重力场:美元可能因相对利率优势下降而承压,尤其是在降息被理解为周期拐点的情境中;日元则有望吸引部分避险和套利资金回流,但伴随更高波动。债券市场上,美国短端利率的下行速度或快于长端,期限溢价和财政供给压力会抑制长端的降幅,从而提升曲线陡峭化的概率。股市方面,美股的贴现率下降为估值提供支撑,但若盈利下行验证了衰退风险,涨势就会受限;日本股市则需在估值压缩和企业治理改善、ROE回升等结构性利好之间找到平衡点。大宗商品和黄金可能因弱美元和宽松预期受益,但全球需求趋缓意味着周期品更可能出现“价稳量弱”的背离状态。
在这样的背景下,鲍威尔的处境变得微妙。近年来,美联储通过精细的措辞管理市场预期,尽量让金融条件的变化与政策目标保持一致。但当通胀黏性、财政赤字、地缘冲击和久期风险共同作用时,单一的利率信号很难再独揽定价权。贝森特的插足,不仅是对当前货币政策的一种公开施压,也是一种“平行前瞻指引”——它不依赖于FOMC的点阵图,却可能对市场的实际交易行为产生同等影响。这种沟通权力的多中心化,意味着投资者今后需要在更多元的信号源之间进行筛选和权衡。
贝森特能产生这种影响力,不是偶然。他提供的不仅是一个政策预测,而是一套全球视角下相对收紧与相对宽松并存的框架——在其中,美国的货币环境将朝宽松方向调整,日本则迈向温和收紧,两者的错位为跨市场策略提供了清晰的参照系。对资金管理者而言,这种框架的吸引力在于可操作性强:它既指明了方向,又保留了根据数据和事件调整节奏的弹性。
归根到底,这场争论的核心是全球金融周期的重新定价。当美国的真实融资成本过高与日本迟滞的正常化进程在同一时间窗口相遇,全球风险溢价的地图就会被改写。而在这种改写过程中,谁能讲出最自洽、最能解释跨市场逻辑的故事,谁就可能掌握话语权。此刻,贝森特似乎抢先一步。点阵图依然重要,但它已不再是唯一的北极星;市场参与者需要学会在多重信号中航行,这或许正是新周期开场的真正注脚。
本文作者:周浩、孙英超,来源:GTJAI宏观研究,原文标题:《【国泰君安国际宏观】贝森特的前瞻指引:令人嫉妒的气势如虹》
风险提示及免责条款
市场有风险,投资需谨慎。本文不构成个人投资建议,也未考虑到个别用户特殊的投资目标、财务状况或需要。用户应考虑本文中的任何意见、观点或结论是否符合其特定状况。据此投资,责任自负。
评论列表
程在同一时间窗口相遇,全球风险溢价的地图就会被改写。而在这种改写过程中,谁能讲出最自洽、最能解释跨市场逻辑的故事,谁就可能掌握话语权。此刻,贝森特似乎抢先一步。点阵图依然
2025年08月14日 13:07同作用时,单一的利率信号很难再独揽定价权。贝森特的插足,不仅是对当前货币政策的一种公开施压,也是一种“平行前瞻指引”——它不依赖于FOMC的点阵图,却可能对市场的实际交易行为产生同等影响。这种沟通权力的多中心化,意味着投资者今后需要在更多元的信号源之间进行筛选和权衡。贝森
2025年08月14日 15:08